雷州石狗
日期: 2022-02-14 14:48:37
來源:本網
文字:【 訪問:-

石狗奇觀

前  言

 

  雷州古稱伯慮、越裳,歷為駱越族所居。漢越族群的長期雜處,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——雷州石狗習俗就是其中一份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這一習俗歷史悠久、內涵豐富、信仰廣泛、區域性強,是古代環北部灣地區“石狗文化圈”的活化石。2004年雷州石狗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。2007年雷州石狗習俗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 

  雷州石狗習俗的主要特征

  雷州石狗習俗就是把狗雕像作為“守護神”、“吉祥物”加以供奉的地方習俗。它是漢、越文化融合的產物,經歷了祖先崇拜、圖騰崇拜、守護神的發展過程,具有“風雨之神”、“豐收之神”、“生育之神”、 “福祿壽之神”、“正義之神”等多元信仰內涵。因此,雷州人有向石狗“祈雨”、“祈豐收”、“祈庇護”、“祈送子嗣”、“契石狗為父”等崇拜儀式,有昵稱小孩為“昵狗”、“狗仔”、“狗生”、“狗?!辈⒆屍浯鳌肮纷忻薄?、穿“狗弄衫”等習俗。城鄉還普遍在門口、巷口、村口、路口、井口、河口、廟前、墓前祀立石狗,逢年過節或初一、十五加以拜奉。

  雷州石狗習俗的流布及歷史淵源

  雷州石狗習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島中部的雷州市,覆蓋范圍包括雷州半島、海南島、廣西、越南北部等廣闊區域。

  雷州古屬“南交”,歷為“伯慮”、“駱越”所居。駱越族有一支以狗為圖騰的部落,秦漢時期被稱作“盤瓠蠻”,交趾、合浦、儋耳是其聚居之地。他們自稱為狗的后人,有崇拜狗的習俗——用玄武巖刻制狗雕像作為崇拜圖騰。秦置嶺南三郡以后,雷州歷為漢越族群雜處之地,漢、越民族的融合,使駱越族的圖騰崇拜習俗在雷州得以傳承,并逐步添加了漢文化的內容。南朝時雷祖陳文玉的誕降——“狗耳呈祥”的傳說,使雷州人對石狗的崇拜達到高潮。唐宋元明時期,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漢族與閩地興化人遷居雷州,他們帶來的原居地“石敢當”、“敕石敢當”、“泰山石敢當”、“皇”等鎮邪符法,與石狗圖騰崇拜相結合,使雷州石狗從部落圖騰發展為守護神靈與吉祥物,并由此形成了一個以雷州市為中心,覆蓋范圍包括雷州半島、海南島、廣西、越南北部等廣闊區域的“石狗文化圈”。

  雷州石狗習俗是雷州半島獨特地理環境的產物。雷州半島東臨南海,西瀕北部灣,南望瓊儋,北控高涼,是世界兩大雷區之一。雷州古為“瘴雨蠻煙”之地,禽獸出沒,瘟疫肆虐,人煙稀少。遠古的漁獵農耕時期,狗作為人類的生產工具及伙伴,它的忠誠、無畏及旺盛的生育能力,符合了雷州先民抵御自然災害、維持族群繁衍的社會愿望,因而也就成了人類崇拜的對象。 

  雷州石狗習俗源于駱越族的祖先崇拜。駱越族崇拜“盤瓠”(狗)的習俗,與科學蒙昧時代先民對始祖的認同有關?!渡胶=洝ず缺苯洝罚骸坝腥嗽淮笮胁?,把戈。其東有犬封國?!惫弊ⅲ骸拔舯P瓠殺戎王,高辛以美女妻之,不可以訓,乃浮之會稽東海中,得三百里地封之,生男為狗,女為美人,是為狗封之國也?!贝送?,畬族的歷史敘事詩歌《盤瓠王歌》也有盤瓠的傳說,大意是:盤瓠是由一只金蠶所化的龍犬,為高辛帝殺死番王,娶公主為妻,后生三子一女,為盤、藍、雷、鐘、畬姓的共祖?!蕹裨?、史詩中的神秘成份,我們可得到一則重要的歷史信息:秦漢以前,有一支以狗為圖騰的“盤瓠蠻”部落在雷州半島繁衍生息,他們自稱為狗(即盤瓠)的后人,崇拜狗圖騰。

  雷州石狗的造型藝術及象征意義

  石狗的雕刻、祀立、供奉是雷州石狗習俗的主要內容。它從選材、工藝、供奉地點、文化認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與精湛的技藝,展示了雷州先民的獨創精神及美好愿望。

  石狗雕刻的造型藝術。雷州石狗有一個龐大的“家族”,“成員”臉譜各異,造型林林總總,有文相、武相,有臥式、蹲式、坐式,表現手法有寫真、抽象、擬人、夸張等,大部分雕像都伴有銅錢、石鼓、八卦、帥印、烏蛇、繡球、船錨、魚網、小狗、領帶、螺鈿、辮子等附加雕刻及紋飾,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及鄉土氣息。

  會意類。這類石狗大都因石成形,工藝粗拙,頭部沒有五官,軀體簡陋,沒有四肢刻畫。

  人格化類。這類石狗多為人頭狗身,且“人頭”中少見漢人面譜。

  寫真類。這類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,運用寫實手法進行雕刻,五官、軀體、生殖器等都有明確的表現。

  獅像類。這類石狗形似獅子、貔貅,與海外貿易及佛教傳入有淵源關系。

  抽象類。這類石狗面部特征突出——似獸非獸、似狗非狗、似人非人,有的五官還似“飛機模型”。

  夸張類。這類石狗陽具碩大堅挺,以夸張手法特寫陽具,突出“生殖”主題。

  雷州石狗的像別及象征意義。雷州石狗雕像的分類有不同的標準,按其臉部朝向的不同,可分為朝天仰望型、迎面平視型、怒鬃俯視型;按其整體造型、附加雕刻的差別,也可分為文相類、武相類、文武相類。其中,朝天仰望型一般為文相類,屬主司風雨之神;迎面平視型一般為文相類,屬福神、吉祥物類;怒鬃俯視型一般為武相類,屬護法之神、正義之神。文武相類為兼具文相、武相造型特征的雕像——大部分石狗可歸為此類。

  文相類:文相石狗一般為坐式,面目較和善,神態安詳,有石鼓、銅錢、龜、小狗、漁網、船錨等附加雕刻,屬“福神”。根據造型細節及附加紋飾不同,其所司職能各有差別,可分為:

  ——生育之神  有陽具勃起型、抱子型兩類,有“生育”、“送子”之寓意,主司繁衍生育;

  ——司天之神  特征是面部扁平,仰望天空,神情專注,主司風雨;

  ——豐收之神  有漁網、船錨等附加雕刻,象征農耕漁獵,主司興五谷、旺六畜、利漁獵;

  ——福祿壽之神  有石鼓、銅錢、龜等附加雕刻,象征官爵、財富、長壽,專司賜財福、添丁壽。

  武相類。武相一般為蹲式,雄壯威武。有的還面目猙獰,呈怒鬃、伺機撲殺狀貌。且有八卦、烏蛇、帥印等附加雕刻,屬“守護神”。其所司職能分別為:鎮邪護法、司風雨雷電、主正義等。

  雷州石狗的崇拜方式及目的。雷州石狗具有“守護神”、“吉祥物”等多元信仰內涵,但由于供奉目的不同,崇拜方式也略有差異。

  一般性奉祀  雷州石狗是雷州人的一種民間信仰,平常時令初一、十五給石狗燒香供茶,逢年三十日給石狗披紅結彩,酬謝神佑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、四季平安。

  祈求降雨  若久旱無雨,雷州人就向石狗乞雨。人們先給石狗供奉香燭紙錢,然后抬著它在村巷、田坡游行。游行時,一邊敲鑼,一邊用荊條抽打石狗,令其上天乞雨。

  祈送子嗣  雷州人把石狗當作送子福神供奉。向石狗乞得子嗣時,即取名“狗仔”或“狗生”。一年后要答謝石狗神,并祈求孩子健康成長、聰明伶俐。

  祈求石狗寬赦  石狗是守護神,只對主人忠誠。他人不能冒犯。否則,將遭神譴。觸怒神靈者要向石狗道歉。

  契石狗為父母  習俗認為,石狗神通廣大,小孩“契予”石狗后,就能百病無侵,一生平安。契求石狗時,請道士念咒文,為孩子取名“昵狗”、“狗仔”、“狗生”、“狗?!?,讓其戴“狗仔帽”、穿“狗弄衫”等。

  雷州石狗習俗的杰出價值

  雷州半島是環北部灣地區“石狗文化圈”的發祥地,是古代駱越文化的“搖籃”。五千多年來,雷州石狗習俗從初始的祖先崇拜發展演變為“多元崇拜”的過程,是一部濃縮了的雷州歷史沿革、文化藝術、民族民俗史書。

  歷史價值。雷州石狗習俗是漢越文化融合的產物,它源于駱越族圖騰崇拜。漢代以前的石狗,形制古樸,多為狗身人頭,臉部特征異于漢人,有的甚至似人似狗。漢至唐代的石狗,有獅像型、抱子型特征及烏蛇、云雷紋、“卐”紋等附加雕刻,反映了海外貿易情況及雷祖崇拜習俗;宋元明時期的石狗,有明顯的中原文化特征,石狗基座的正面一般都刻有“王此大邦克順克比”、“石敢當”、“泰山石”、“王”等漢字,且有八卦、法繩、石鼓、銅錢、龍印、小狗、船錨、漁網之類的附加雕刻,反映南遷漢人“驅邪鎮魔”的宗教習俗及當時雷州半島先民農耕漁獵的情況。清代的石狗,有的還刻有辮子、領帶等飾物,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。

  文化價值。“人頭”石狗具有明顯的圖騰崇拜、祖先崇拜特征。有漢文化特征的石狗,寓意更為明確:有形象雄壯威武的“守護神”;有生殖器碩大堅挺的“生育之神”;有笑容可掬、懷抱小狗的“送子之神”;有足踩烏蛇的“風雨之神”;有足踩石鼓、銅錢、烏龜的“福神、財神、壽神”;有足踩龍印、表情肅穆的“護法之神”;有附加獸網、船錨等飾物的“豐收之神”。石狗身上普遍附加的云雷紋、鳳尾紋、蓮瓣紋、吉字紋、辮子紋等雕飾,反映著“雷文化”地區不同時代的審美價值取向與民俗風尚?!獙ρ芯坷字輾v史文化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進程有參考價值。

  藝術價值。有臥式、坐式、立式,有文(善)相、武(兇)相。表現手法有寫真、擬人、抽象、夸張等,林林總總,洋洋大觀。

  人類學、宗教學價值。雷州石狗習俗在雷州半島、海南島、廣西、越南北部廣闊區域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它反映了上述地區在古代行政上的轄屬與先民的族屬關系。對研究古代百越族的分布范圍,它與黃帝族的關系,中華文化的“多元化”起源,駱越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宗教與文化的發展、交流、影響均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
 

結束語

 

  讀千卷書,行萬里路。一群石狗雕像,一部雷州藝術的天書。

  是誰?憑一支鋼鑿,一塊頑石,把雷州的風土人情雕刻成如此的形象另類,面目猙獰?

  一尊尊野性的石刻,凝固了先民的苦難與祈禱,蹲踞于村邊路口,演繹創世的神秘與威嚴。

  ——幾聲犬吠,自封面發黃的《山海經》傳出,漢越融合史上的陣痛與悲歡,鮮活了“雷州版”的炎黃與盤瓠:緩耳、貫胸、雕題、交趾……每一個古老的名字,都是我們響亮的族名!

  擎雷之山蒼蒼,擎雷之水悠悠。塵埃落定,一切歸于沉寂。

  歷史無聲,歲月無痕,任憑多情的你我,把昨天的故事述說。

 

久久青草伊人精品